如果要问我读书带给了我什么,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,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所展现给我的生活态度及其带给我的一些思考。
《平凡的世界》是我在初中去一个快要搬迁的书店里面,折价买的,当时还买了不少书,《福尔摩斯探案集》也买了,但好像带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《平凡的世界》。幼时有许多的苦难,家庭的、病痛的,一些阴影一直徘徊在心头,挥之不去。在打开书卷的时候,最先给我心灵以冲击的,就是孙少平的黑馍馍以及一碗打剩下的又掺了些开水的菜汤。我并不是因为生活处境的对比而为之震惊,而是同样的面对苦难,他们所展现出的态度。
我们都是普通的人,普通的不能在普通。那么,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活着?亦或是是否要去寻找自己所存在的意义?
《活着》的前言里面,我记得余华这样写过几句:“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”,“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,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,对善与恶一视同仁,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”。福贵一生起起伏伏,在文末,“少年去游荡,中年想掘藏,老年做和尚,”这句话我读不懂,我把自己置身于他,我看完这一本书就用了三个小时,而这三个小时,却是福贵的一生;“生命只在呼吸间”,已经记不得是在哪本佛教典著上所看到的,一呼一吸,朝起朝落,时间便静静地流淌与生命长河之中,只是一瞬。当你意识到这一秒的时候,他也已经是过去,我们处在当下,却把握不住过去与未来,过去已永远是过去,而当下却又跳不出,看不清,而未来——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生灭迁流、刹那不住的无常,我从何而活,又从何寄托?或者本无寄托?
“我全身都是越来越硬,只有一个地方越来越软。”这是福贵老年的时候所说的,想起来在抖音上看到的一些“牛子文学”,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:“我和牛子的相互欺骗,我骗他正置身于一个温暖的批里,它骗我正置身于一个温暖会更好的世界。”